我爱阅读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教案设计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策划方案 思想汇报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2023年《月亮上足迹》教案10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4-18 16:5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月亮上足迹》教案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月亮上足迹》教案10篇(精选文档)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要点点拨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解释词语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小心翼翼:

二、整体感知

2、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三、理解探究

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

1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五、学习小结

1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把它叫做“引力的静止点”?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点的“他们”所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吗?请具体说明。

5、第⑤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是四个短句,很有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请你换一种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这种心情,应该怎么说?

6、你知道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什么时候吗?对我国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活动你有什么看法?

(三)拓展阅读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连人类的谋杀、毒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认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将更多地揭示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奥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1、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2、“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3、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4、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5、“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6、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7、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过程

1、昂首挺立:仰着头挺着胸站立。

一叶孤舟:单独的一艘小船。

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2、略

3、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4、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5、略

6、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7、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8、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9、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10、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远的看到,却无法与之接触,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遥远,要登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很形象得说明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意义重大。(3)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表明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想法由来已久。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二)课内阅读

1、时间顺序;依据是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发射后13时30分;19日晚上8点33分;19日晚上9点32分;7月20日上午7点32分;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点39分;11点51分等。

2、比喻;描写。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为月球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

4、不完全一样: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员”;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们”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

5、可以把四个短句都单独各起一段,这样更有气势,更能表达作者那种无比激动、自豪之情。

6、20xx年杨利伟;开放性题,可以从增强国防、国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说即可。

(三)拓展阅读。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欢乐的样子。(2)形象地说明了月亮同人类生命的关系非常地密切。

2、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

4、减少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

5、因为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

6、(1)太阳辐射形成的太阳能;(2)核电燃料氦-3。

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3)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中获取文中的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还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的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明月,总会产生无尽的情思与遐想。古诗词中,就有许多歌咏月亮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学生回答)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以及“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月亮的神往,人们幻想有一天能够登上月亮。1969年7月21日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首次登上了月球。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那令人难忘的、惊心动魄的一刻。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篇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自学字词。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大屏幕显示。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⑴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⑵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⑶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⑷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⑵采集月壤和月岩。

⑶树立登月纪念碑。

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展示图片)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4、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联系“神六”来谈。

五、想象力训练

1、假设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经过漫长的宇宙飞行,看到了一颗陌生而美丽的星球……展开想象,描述这一情景。

2、展开想象,设计一个更新的登月计划。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

六、课堂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今天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于是,今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中问题。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题材新颖,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点来进行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1、探究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学生自主探究。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中国“嫦娥一号”有关报道,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嫦娥奔月的传说)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 到月亮上走一走,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板书课题、作者)

(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二、快速阅读,探究质疑

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

要点:

1、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2、复述事件过程,能说出具体细节。

3、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4、“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5、读课文的第5、11语段的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三、回味课文

根据课文题目讨论:(课件)

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个足迹是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留下的?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登月过程分几个阶段?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3、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 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

(齐读这一句)

四、课堂小结

美国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嫦娥一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我们再联络。

五、想像训练

同学们,伴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假设二十年后,你成为中国的宇航员,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来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六、课后作业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七、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登月时间: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人物:阿姆斯特朗

登月过程: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五

月亮上的足迹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这是一篇         ,真实记录了                  。没有过多的      和      ,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           的赞叹。

2.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3.根据课文介绍的登月知识,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宇航员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不能长时间呆在月球上。

b.人类登止月球的准确时间是1968年7月21日。

c.月球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

d.首次登上月球的三位美国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4.“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⑴1969年7月的拜访月球,是人类向探索太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业一块新的里程碑。

表达方式:

⑵“土星五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

表达方式:

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表达方式:

⑷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表达方式:

6.文中出现表现时间的数词,有的甚至精确到秒,作用何在?

7.“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这句话连用三个“预定”有什么作用?

8.选词填空:

⑴他们终于代表全人类(  )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a.登上  b.拜访  c.征服  d.考察

⑵他们(  )来到发射架下,乘下电梯,来到指令舱前。

a.健步  b.迈出  c.踏步  d.快速

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  )。

a.遥遥相望  b.遥遥在望  c.遥遥相对  d.触手可及

⑷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  )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a.想念  b.渴望  c.神往  d.盼望

阅读下面的对话,然后回答9-12题。

甲:现在这广告怎么啦!老拿词语开涮呢!做蚊香广告,叫“默默无蚊”;做女帽广告叫“一戴添娇”;做止咳药广告叫“咳不容缓”。说不定哪天做香肠广告会冒出个“吃心不改”呢!

乙:真是糟透了!为了维护语言的纯洁,应禁止用篡改词语的方法做广告!

丙:这就不对了!企业做广告,一是花了钱的,二是不违法的。人家有自己的自由,别人管不着。况且从语言角度讲,人家只不过利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不能算篡改。

甲:那也要注意社会公益,不能污染文化市场啊!弄得小学生都不知道词语的本来面目了。

丁:你们都是瞎扯,听听我的高见吧!  我看哪,用也可以,但不能滥用,不能一味地摹仿别人的广告创意。

戊:其实,谐音双关用好了也可以。人家“百年润发”就把影星“润发”的名字和“润发”的广告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效果很好嘛!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巧妙、自然。

9.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10.五位同学的谈话,主要有几种观点?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

a.—种: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

b.两种:①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②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

c.三种:①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②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③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但要巧妙自然,不能滥用。

d.四种:①不能这样做。②可以这样做;③要注意社会公益。④可以这样  做,但不可以滥用。

11.文中有一句用语不得体,把它找出来。

12.如果你也加入了争论,你会怎么说呢?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不知为什么,每当一想起那个盛夏的晚上,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心里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

那天傍晚,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我面对着两道数学题,一张张语文练习篇子,还有作文,烦极了。我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闲逛。路过一家图书馆,我便走了进去。

图书馆里人不算多,几个老干部模样的人正在那儿看着报纸,几个年轻人在书架上翻找资料。我到书架前找了几本连环画报,坐在椅子上翻起来。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忽听“啪”的一声,把我从画报的故事情节中“惊醒”,我抬起头,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吃力地拾起摔在地上的拐杖,嘴里还轻轻地说着:“对不起。”我注视着这姑娘,见她一身朴素的打扮,右腿已被截去。这时,我心中一动,抬起头再看她的脸,汗水正从她的额头上流下来,她用手臂拭了一下额头的汗,又低下了头。她手里拿一本厚厚的外文资料,”边看边写,汗水向断了线的珍珠,一滴滴地往下掉。在她旁边的桌子上有一块干面包,一个空水壶倒在地上。显然,她在这儿少说也渡过了一个下午,她,在这闷热的盛夏,在书海之中,渡过了整整一个下午,也许更长。

我眼前模糊了,我仿佛看到一位强者在大海的风浪里拼搏,奋斗 。这要是一个健全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容易。她*的是什么?意志,坚强的意志;毅力,惊人的毅力。 看看她,想想自己,自己不正是缺乏这种精神吗?

一阵清脆的铃声,打破了我的沉思。啊,已经十点半了,到闭馆的时间了。我漫步在大街上,望着星光闪耀的天空,感慨万千。⑴这时,从背后传来拐杖的声音,越来越近。我倾听着,一会儿这声音仿佛超过了我,远远地超过了我,消失在远方。

一阵凉风袭来,我不禁打了个冷战,清醒了许多,⑵我回想起刚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说不出来的力量,我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每当那“哗哗”声在我耳边响起的时候,它就像一面小小的战鼓,激励我奋勇前进。

13.这篇文章中的“我”与拄拐杖的姑娘在哪些地方形成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文章第5、6、7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每一段各写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三段联系起来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作用?

15.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16.第4自然段对拄拐姑娘多次描写,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行动、语言、心理  b.行动、心理、外貌

c. 行动、语言、外貌  d.行动、语言

17.从全文看,对“找”进行的描写,运用的方法是:(  )

a.行动、语言  b.行动、心理

c.心理、外貌  d.外貌、语言

18.“我眼前模糊了,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强者在大海的风浪里拼搏、奋斗。”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  )

a.拄拐姑娘

b.一位强者在大海的风浪里拼搏、奋斗。

c.大海的风浪

d.拄拐姑娘刻苦攻读。

《月亮上的足迹》答案

1.纪实报道;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议论、抒情;喜悦;聪明才智 2.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 3.b 4.从表面现象看,这“一小步”是宇航员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行走的步伐,而实质上对于宇航事业和整个人类来说,这一步象征了人类征服太空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因此它是巨大的飞跃。 5.依次是:议论、描写、说明、记叙 6.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二是因为这些时间都有纪念意义。 7.表明飞船一切尽在人类预料之中,说明登上月球这一高科技的严密性,也体现了说明文严谨的语言。 8.略 9-12.略 13.智力 14.逻辑顺序 15.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16.准确性、严密性 17.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了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8.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篇六

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 了解记叙语言的平实准确

2) 把握文章记叙的主体内容

3) 分析人类登月的现实意义

2、 技能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大意

2) 准确概括文章各节要点

3) 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

3、 情感目标

1) 正确理解登月的意义

2) 了解人类伟大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4、 媒体目标

1) 展示图片和录像片段,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安排学生利用手提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组织概括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的能力

难点:迅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 情景导入

(背景midi音乐:《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长久》)

展示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图,简述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影,简介凡尔纳作品。

2、 引入课文

(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员的照片)

时至1969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月亮。让我们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并一起来看看,当时宇宙飞船是如何飞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间以及空中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的录像片段)

(二)学习新课 (25`)

1、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登月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

明确: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2、细读课文,

1)完成表格

时间 事情进展

1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2 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

3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4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5 19日晚8点33分

6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7 20日上午7点32分

8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9 21日上午ll时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11 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12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13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14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登月全过程图片文字资料展示,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要点)

(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 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 树立登月纪念碑

4) 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5) 插上美国国旗

6)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三)课文小结(5`)

1、登月意义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语言特色

平实、准确

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文章运用的数字体现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了记实报道的特点。

(四)学生活动 (10`)

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

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材料发言,概括讲述查找到的资料内容。

(五)作业布置

网上搜索关于人类宇航发展史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 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演示法

人类成功登月的事件虽然家喻户晓,但现在的初中学生,距离这件轰动全球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一定时间,能真正通过电视电影直观了解这个重大的历史场面的人,还是很少的。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展示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全过程。

2)情景导入法

一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本节课结合中外历史中关于人类登月的传说和幻想,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顺利引出正文。

3)速读训练法

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阅读,迅速抓住文章要点。本课安排学生在三分钟内速读课文后,迅速找出课文要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抓课文要点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将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迅速整理归纳,培养了他们的语言归纳的能力。

2、 学生活动

1) 自由讨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部分,安排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从旁点拨。

2) 电脑操作

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提电脑,在课堂上布置电脑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作表格,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网上搜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学生在网上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等资料,拓展了课文内容、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并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 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1、 选择: 登月全过程图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4段

学生上网搜索所得资料

2、 应用

1) 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突破课文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 运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随想

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内容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天文知识及科学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较为抽象,单纯分析课文语言很难令学生理解具体的内容。从前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总会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卡壳,尤其是难以形象地描述登陆月球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总让人感到有所不足。传统教学粉笔黑板和教师的语言很难弥补这种不足,课堂难免空洞乏味。

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多媒体引入课堂成为普遍情况,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对课堂传统模式不足之处有极大的补充。飞船升空的影象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本来对科技知识就有很大的好奇心,这样丰富的课堂既满足了学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上完课文之后,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发展现况,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学生去主动汲取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既圆满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的要求,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可谓是一举三得。

多媒体教学方法当然不是万能的良药,但是它在弥补传统教学的许多不足方面确实有着得天独厚不可取代的优势,只要我们能正确看待它的优劣,真正把多媒体用在合适的地方,发挥它的优势,就一定能使课堂绽放光芒。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储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7月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

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

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八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他们已经胜利着(  )落。

(2)乘(  )上电梯。

(3)但是供(  )给(  )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

2.根据下列各句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尽情地谈。(  )(3)辞行。(  )(4)仰着头直立。(  )3.按课文内容填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________了月球,________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________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地说,第一个踏上月面的人是阿姆斯特朗。b.两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索。c.宇航员乘飞船直接到了月球。d.宇航员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是不能休息的。5.阿姆斯特朗在评价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时说:“________。”6.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⑴1969年7月的拜访月球,是人类向探索太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业一块新的里程碑。(      )⑵“土星五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      )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⑷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一)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6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1.选段写了________。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情?                          3.“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作者精确地写上这一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4.从宇航员和总统通话可以看出________。5.在月球上,为什么两位宇航员要神色庄重地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比较下面两种说法,看哪一种更好,为什么?(1)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2)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二)人类何时飞出太阳系①宇宙航行是当今人类最远大、最美好的理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宇宙航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航天,即冲出地球大气层,在太阳系的广阔空间内活动:第二阶段为宇航,即冲出太阳系,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活动。②人类的航天时代,如果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人类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飞出了地球村,登上了月球。可人类总嫌飞天的步伐太慢,总以焦急的心情盼望着——何时才能飞出太阳系,进入宇宙时代!20世纪70年代人类放飞的太空天使“先驱者”和“旅行者”探测器,到目前已飞行了二三十年,跋涉60亿千米,已飞越了最远的冥王星轨道,但它是否已飞出了太阳系呢?③其实,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如果以太阳风影响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径可达135亿千米~180亿千米;如果以太阳的引力所及的范围计算,半径可达15万亿千米,约1.5光年。由此可见,上述的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从宇宙的尺度来说,太阳系只是沧海一粟,跨越一条小河沟容易,要跨越大洋,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就目前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认识和所具有的航天技术,对宇航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远远不能适应飞出太阳系的要求。目前及今后的十年内,人类主要是重点开展太阳系内的航天活动,并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努力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④对于飞出太阳系的航行来说,眼下还只是一张白纸,任凭人们去设计、去幻想。目前人们的设想之一是必须开发质量小、作用时间长和高能的空间动力能源。如电能火箭、激光火箭、核能火箭以及微波动力飞船、激光动力飞船、反物质推进星际飞船等等。必须大大提高宇宙飞船速度,以每秒几百千米、几千千米、几万千米、十几万千米甚至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这样,人们在数十年的有生之年,才有可能飞出太阳系,去别的恒星系、银河系或更遥远的河外星系进行星际航行。⑤何时能飞出太阳系,取决于我们地球人类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努力吧,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人类向往星际航行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1.上文第③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2.根据人们目前的设想,人类要能飞出太阳系必须突破飞行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道难关。3.上文分别介绍了宇宙航行的两个阶段。先介绍航天阶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介绍宇航阶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未段“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为什么不能删去?                                                                             三、写作练习①夜晚遥望星空,我们总会有无数的遐想。现在,已不只是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相会的年代了,科学,已经使我们和其他星球成为近邻。你了解哪一个星球,就做一次畅想,以“假如我登上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要受什么限制。②我们看到过好多科学家探险的故事,我们很为他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你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吗?那么就开一次班会,或三五成群也可以,推举一个同学当主持人,进行“讲科学家探险故事比赛”,最后民主评选出第一名。 参考答案一、1.(1)zhuó(2)chéng(3)gòng jǐ 2.(1)可望而不可即(2)畅谈(3)道别(4)昂首挺立3.拜访  迈开  树起  4.a  5.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6.依次是:议论、描写、说明、记叙 二、(一)1.宇航员走出登月舱到回到登月舱这段时间在月球上工作的情况2.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登月纪念碑,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插上美国的星条旗,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等。3.表明这一时间不同凡响,它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飞跃。4.美国政府对这一次登月活动的重视程度  5.标志着是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神色庄重”表现了宇航员的强烈爱国之心。6.(2)更好些,简洁、读起来易带感情,而(1)则比较平缓一些。(二)1.列数字;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或“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2.动力能源;飞行速度。3.状况(或“成果”);设想。4.“也许”表推测、估计,删去后语意变得比较肯定,而人们对几十年、上百年后的情况,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三、略

初一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十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童红霞

预习作业: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上课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XX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2、“升空阶段”:把“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3、“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①人类智慧的结晶②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③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

五、拓展和延伸: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

(4)……

七、总结和作业: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推荐访问:月亮 教案 足迹 《月亮上足迹》教案10篇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