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阅读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教案设计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策划方案 思想汇报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科技论文摘要8篇

时间:2023-03-25 02:50: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论文摘要8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论文摘要8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科技论文摘要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科技论文 篇一

浅谈电能表校验相关问题

摘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许多先进设备运用到了电力系统中,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随着电力企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电能计量表计需要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机械电能表明显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式电能表凭借着自身诸多优势在电力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电子式电能表的校验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校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将电子式电能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电子式电能表;校验问题;改善措施

0前言

在电力系统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电力计量也变得更加的复杂,传统的计量装置设备已经不能够很好地完成计量工作,而电子式计量装置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运用。为了能够将电子式电能表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加强电子式电能表的校验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在电子式电能表校验工作中,仍然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工作人员应该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将问题有效解决,提高电子式电能表的应用价值。

1电能表及其校验中存在的问题

1.1电能表概述

电子式电能表是通过对用户供电电压和电流实时采样,采用专用的电能表集成电路,对采样电压和电流信号进行处理并相乘转换成与电能成正比的脉冲输出,通过计度器或数字显示器显示。其中,分频计数器原理框图和脉冲波形如图1所示。

(a)框图 (b)脉冲波形

图1 分频计数器原理框图和脉冲波形

虽然电子式电能表在电力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不了解电子式电能表的工作原理(电子式电能表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以及不注重操作造成的。电子式电能表在电力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了解电能表的检定方法,从而对电能表进行正确检定,是确保电能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常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图2 电子式电能表工作原理框图

1.2电能表校验中存在的问题

1.2.1电能测量基本误差问题

电能表测量误差是电能表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最主要的问题。我国目前在确定电能测量基本误差方面,所采用标准表高频脉冲预置法。在电能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内部某些部件会受到电压和电流的程量影响,从而导致相关的标准表的常数不是一个固定的量,而是随着程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对于电能测量基本误差的计算也存在一个电流比。比如说被检电能表的电流为1.5A,而装置自动切换到相近的档位5A,标准表常数为5A时的常数,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互感器的接入,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对电流的比值进行必要的考虑。

1.2.2试验时间的计算及范围问题

电子式电能表启动时电流一般能达到0.001Ib。当前国内的相关规程未明确规定电能表启动试验的启动时间。鉴于此,在计算电能表的启动试验时间时,如果测试时间和计算时间tQ=60×1000/C×PQ存在误差,如何正确判断电能表是否合格已经成为了启动试验时间的计算及范围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规程中应该对启动时间范围做出明确,这样不仅能够在电能表超过限定范围时,准确判定电能表存在误差,同时也可以检验电能表的质量。

1.2.3日计时误差问题

通常,外界温度变化会影响电子式电能表的温控时间开关,使电能表计时出现误差。生产厂家对本场出产的电能表内部温度的补偿方式各不相同,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电子式电能表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内部温度的补偿方式。此外,为了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电能表运行中产生的误差降到最低,对确定电能表计时准确度时,不仅要测量温控振荡器频率,同时要测量不同温度和通电、断电时计时的误差,由此全面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电能表计时所导致的误差情况。

1.2.4时段投切误差问题

时段投切误差指的是在任意一个时间段内,起止时间与实际时间之前存在的差值。时段投切误差也成为了目前电能表使用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使用相关规定中明确说明,电子式电能表的时段投切误差不能够大于5分钟,这5分钟主要包括的日计时误差和时间预置误差两个方面。但是就目前电能表所具备的功能来看,其记录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1分钟。可见,5分钟的误差值明显大很多。由此得出结论,电子式电能表时段投切误差不应超过1min,这样才能准确判断电能表时段投切的质量。

1.2.5最大需量示值误差问题

电子式电能表最大需量主要包括总最大需量和分时段最大需量。一般切换时段时,总需量的示值一般不会受到影响,需要进行切换的只有分时段最大需量。上一个费率时段最大需量为储存器保存的最大需量值,时段切换后的费率时段的最大需量。在一个需量周期后与原来的最大需量相比较。以确定该时段的最大需量值,因此,在进行需量检验的时候还应该对费率时段转换时总需量及分时最大需量的示值误差进行必要的测试。

1.2.6事件记录问题

事件记录是电子式电能表的一个主要功能,其主要记录的是与电能表运行相关的变成和清零事件,还包括对电能表运行影响较大的事件。失压记录应涵盖相别、失压次数、失压累计时间、失压开始时间、失压结束时间、失压累计电量、全失压以及失压条件的判断,这几项内容缺一不可。就我国目前电能表事件记录的现状来看,记录的只有失压时间,或者虽有失压电量却没有失压时的实际电压数据,只能按断相来计算追补电量,这样显然不合理。从而导致电能表的正常运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重视电能表运行中的管理工作

加强电子式电能表运行中的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保证电能表示值的准确性,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发生的频率,从而将电能表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持。

2.1合理安装电子式电能表

由于电能表在使用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要求较高,在温度达到50℃的时候,电子式电能表就会出现误差值,而且误差值还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安装人员电能表安装的时候,应该避免其受到太阳直射,最好将其安装在表箱内。同时,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应该适当将表箱打开通风降温,以此来避免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的电能表寿命缩短的问题发生。

2.2强化巡视检查

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所采用的电子式电能表的类型来看,其显示数据的方式大多数都是通过LCD或LED显示器来实现的,由于外界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干扰信号,对电能表的正常运行也会带来影响,比如说电池失效、电表通信不正确以及电路屏蔽不良,加大干扰效果等。这些都会给电能表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一旦发生故障便很容易导致电能表中的数据丢失。为了将此类问题解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电能表的检查力度,一般来说,检查的时间应该控制在每月一次,以避免造成损失。

2.3建立健全电能表运行档案

在对电能表的运行进行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电能表运行档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档案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对电能表运行情况的记录,而且还是对故障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建立电能表运行档案,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了目前对电子式电能表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的档案,除了要具备电能表相关的表号、规格、厂家、装置地点以及检测记录之外,还应该包括电能表的运行记录、故障发生的次数、故障发生的原因以及对故障处理所采取的措施等。只有将电能表的这些相关信息做到全面掌握,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电能表运行的有效管理,从而提高电子式电能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2.4及时上报电能表运行状况

一般来说,对于电能表运行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应该控制在每季度一次,在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要将电能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情况和不正常情况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画出分析曲线。最后,将统计和分析结果中显示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并附上相应的改进措施,上报给相关部门。

结束语

在电力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子式电能表的运用也会更加的广泛,而对其校验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电能表校验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及时发现电能表校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电能表的校验水平,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霞。谈电能表误差的调整方法[J]。计量管理,2003.

[2]叶发新。电子式电能表校验问题分析及改善措施[J]。广东科技,2009(16)。

[3]王金刚,欧朝龙,陈福胜,万全。基于调感式串联谐振的电压互感器现场校验方法[J]。湖南电力,2011(04)。

科技论文 篇二

摘要:介绍了绿色经济的含义,阐述了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体系;支撑政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严重紧缺、能源开发过度、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失衡。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开展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战略部署,实现能源资源的低消耗、污染废弃物的低排放、生态环境的低污染。以科技为依托,攻克能源与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不断优化绿色经济的资源配置,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助力绿色经济。

1绿色经济的含义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1]。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自然的不衰退。绿色经济包含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所以绿色经济在要求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吸收经济过程出口的碳排放的同时,强调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加强物品的重复利用,做到“变废为好”。

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增加生活负担,造成不可逆损耗的基础上发展的经济;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是一种满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社会机制主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能够长久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

2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

科技进步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能够推进经济又快又稳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2]。科技在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依靠科学技术,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各类“资源”,即自然资源、能源、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废弃物以及废旧产品的属性、价值和功能,并且相关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产出。对这些“资源”利用与再利用、加工与再加工的市场前景与利润空间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能够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损耗。再者说,技术进步可以突破现有资源供给的限制,创造出新的可利用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以资源的不可恢复为代价来发展工业经济。

2.2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说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过程中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能。而绿色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将各种技术结合利用,包括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再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新兴技术等。传统企业与中小企业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将新兴技术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着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升级[3]。

2.3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

科技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一些生物高新技术的发明,各种清洁生产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开发及各种绿色的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种绿色的食品和药品等的研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并且科技创新及运用科技创新所提供的技术设备及其工艺,能够有效地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效地降低或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科技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追求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3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绿色经济建设

科技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要实现绿色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做到:首先,克服产业高新技术难题,应用高新技术来改善传统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攻关,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带动整个经济市场的变化。清洁技术、循环技术的应用,着眼于变“废”为宝,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谋求资源效率的极限发挥。

其次,建立面向绿色经济的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发展绿色经济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开发者和使用者,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代表着绿色经济的工艺创新水平。建立企业间的科技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资本、人才、科技、产品等特点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与其他企业的创新平台建立联盟,共同面向绿色经济进行科技创新活动[4]。再者,健全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体制。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是要保证先进技术的产生,必须要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

我国的科技政策仍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体制、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专业性领域的绿色经济科技政策等缺陷。所以要发挥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必然要健全绿色经济相关的基础研究体系,绿色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支撑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和维护一系列体系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5]。

最后,加强绿色经济国际科技合作。各国的科研水平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参与多国共同出资、共同协作研究、共享研究资料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断向科技发达国家学习,取长补短。把握国际贸易机遇,拓展国际市场。

4结语

从小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到生态园中绿色经济,再到全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型的经济都离不开技术。力争突破制约资源节约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高新技术,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稳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华。科技对循环经济支撑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严炜。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之探讨[J]。学习与实践,2012(6):30-36.

[3]杨丽萍,贺新华。科技创新与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4-66.

[4]许正中,杨全社,张庆亮。立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蛙跳——我国发展知识型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学报,2008(3):70-75.

[5]王婧。以绿色经济打造旅

科技论文 篇三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科技成果应用。本文首先通过索洛增长速度模型得到的科技进步对交通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说明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从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入手,分析了交通行业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进步 交通经济 交通发展 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业是科技成果率先应用的领域,同时,科技又是交通发展的羽翼和助推器。

科技进步对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由于它直接或间接地使劳动过程发生变化来促进交通行业经济增长的。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科技进步一般指广义的科技进步,指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增加使经济产出量增长之外,其他使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均为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对我国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得运输工具的运输速度、装载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经济运距不断地延长,运输范围日益扩大。我国公路运输的经济运距,由原来的50~60km提高到现在的250~300km,美国公路汽车运输的经济运距甚至提高到1200km。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对交通的影响日益显著。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通过对从C-D生产函数的大量研究和开拓性工作,建立了增长速度方程。增长速度方程是从经济变量相对变化来研究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它是用于描述投入要素增长速度、产出增长速度与科技进步速度之间关系的,其基本形式为:

Y=a+αK+βL

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a为年科技进步速度,α为资金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

K为资金产出弹性,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

该方程是衡量科技进步作用的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其意义是:经济的增长量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广东研究者通过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得出如下结果:在广东交通事业中,从1995—2003年,年均科技进步速度由6.28%上升到14.32%;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60%提高到57.51%,提高了4.9个百分点;

而产出量的增长速度提高了12.94%。从1995年开始,广东交通行业的直接产出年均速度增长已经达到18.42%。同样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科技进步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和作用呈增长趋势;

科技进步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率增长了5.66个百分点。

吉林省交通厅在《“九五”计划、2010远景发展规划》中指出,“九五”期间,吉林省科技进步对交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32%提高到50%左右,到2010年达到65%。

可见,我国交通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已经成为重要因素,其对交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呈增长的趋势,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科技进步对交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会越来越突出。

科技进步对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广义的科技进步包含了政策、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不断转化为现实的交通生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道:如道路、航道、管道,以及通信、信号、导航设施等)的发展、交通工具性能(如速度、安全性、体质和重量等)的提高和增强,促进交通方式的发展与完善、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化、交通管理效能提高以及交通管理体制的变化和交通从业人员素质的增强。现代科技进步对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使交通运输效率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是指运输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即要素投入与有效产出的比率。

运输装备的改进 运输装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在运输设备、运输工具的改进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特种车辆、船舶、专用车辆、现代化装卸机构和检测保修设备应运而生,使运输方式逐渐增多,运输规模从小到大,运输工具从落后到先进,运输效率从低到高,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运输质量的需求。此外,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对运输对象进行规范,从而实现装卸、运送的全盘机械化。集装箱运输使运输能力增大,运输数量增多;集装箱运输不仅提高了装卸效率,加快了运输工具周转,还减少了货损货差。

运输结构的改变 运输结构指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内外,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主要是指各个行业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最终会改变原有的运输结构,打破原有平衡,建立一种新的运输结构。高速铁路的修建、磁悬浮技术的运用使得铁路恢复了生机。在现代海运技术中,涡轮增压技术和水上喷汽发动机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促进海上快速货运业的发展。4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也正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已经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可以说,各种运输方式都在不断采用新技术,必然会影响到运输结构的改变。

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 科技进步使运输方式日益多样化,水运、公路、航空使得客、货位移的替代性增强,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加大,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但由于它们提供的都是运输劳务,因而能将它们组合起来,使其发挥各自的技术经济优势,产生互为补充或互相加强的作用,构成统一、协调的综合运输网。通过优势互补,取得1+1>2的协同效用,为社会提供方便、经济、及时的运输劳务。可以说,科技进步是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使交通管理效能不断加强交通管理是对人的交通行为的管理,是为了安全、通畅、快速、高速、低公害的目标,控制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交通运输管理的难度与水平、要求及其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使交通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的应用从系统工程角度对各类道路交通流向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针对不同道路的实际交通负荷水平,因地制宜地实施有效控制,提高了通行能力,使交通流向更加优化;并能够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的分布特点,加强区控道路的交通渠化研究和实施,提高渠化路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优化交通秩序,使得道路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电视系统的使用 电视系统的使用,使交通信息的获取更快捷,管理更直观、方便。第一,监视交通流量及道路状况,及时得到交通阻滞状况及原因。第二,信号显示终端的直观确认,作为计算机确认信号的辅助手段。第三,交通流量调查,为计算机考察、试验、调整各交通方案提供依据。第四,地图板的辅导显示,提高交通指挥中心的应变能力。第五,对特种车辆的监视,保证其安全畅通。第六,配合其它公安业务工作,提供现场信息等。

模拟技术的运用 模拟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交通规划、组织和管理研究的效益。利用交通仿真模型能动态逼真的模拟各种交通现象,从而有效地进行交通规划、交通组织和管理,交通能源节约及物质运输流量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可以避免周期较长的交通调查和现场实验,以很小的代价获得各种数据,再现多种交通现象,从而在大范围、深层次上对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智能交通系统的产生 智能交通系统(ITS)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一般包括智能导航系统、安全驾驶系统、交通管理系统、行人帮助系统、公路高效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和运输车辆管理系统以及车辆紧急支援系统等子系统。它将信息、通信、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及其它现代技术集成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使人、运输工具、运输线路密切结合,建立起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实现对运输网络的现代化管理和对运输工具的服务,同时,也为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他高新技术的引入 由于通讯技术进一步完善,运输的安全性得到根本的提高。航空运输中,国际民航组织(ICAO)正着手建立先进的通信、导航、监视(CNS)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ATM)。新系统以加强数据通信为特点,包括有卫星覆盖全球,以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此外,还有自动监视(ADS)装置,该系统能够监视海洋空域、边远陆地区域和雷达覆盖不到的其它区域。铁路方面应用的有列车运行安全自动控制和安全监控系统;目前国外还引用自动定位系统、测速系统、车载数据库等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使铁路安全性大大提高。一些国家的水路运输采用了星基定位,以及船舶自动操纵与避碰等技术。

使交通经济增长日趋合理,科技进步使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运输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就交通运输而论,提高经济效益表现为:在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的运量、周转量越多,运输收入越高;或者是在产出的运量、周转量,以及运输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投入的人力、资金越少。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转换阶段,其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消耗的根本途径在于科学技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但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增长的贡献份额将会逐步提高。

科技进步使交通运输的经营方式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不单是交通运输规模和场所的扩大,更重要的是依靠高科技,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作为其生存、发展的方向。国外著名的物流企业(如UPS、DHL、TNT等)不单是具有一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良,具备一体化作业能力,物流资源得到较好地利用,服务质量和效率也有根本保证。因此,现代交通运输不是依靠单纯的数量增长和场所的扩大,而是利用高科技,通过加强管理来实现的。科技进步是集约型经营的核心,是降低能耗和各种物资消耗的最有效的途径。

科技进步使交通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产品结构也向短小轻薄化、小批量多品种化和高技术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在客运结构上,生产性旅行的比重下降,消费性旅游的比重增长;货运上产品重量趋向轻型,原材料用料下降,集约化产品逐渐增加。以上变化要求运输行业提高运输工具的档次,增加专用车和特种车辆,并增开直达列车等,提高运送速度,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运输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条件和运输及时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是交通运输的生命和未来,交通运输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列汉,吴元强。论交通与科技的互动。理论月刊,2005,(2)

2、成耀荣,周列茅,胡列格。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作用的定量测度方法研究。系统工程,2004,(5)

3、成耀荣。论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3)

4、夏盛,苏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交通发展。江苏交通,2001,(2)

科技论文 篇四

关键词:生物技术;有机废气;处理

近些年我国有机合成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不断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也逐渐增多,例如有机硫化物、有机氯化物等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物,对于人体的感官会产生刺激,一些物质甚至具有毒性,对于周围的环境和群众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这些污染物进行控制,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了生物技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生物技术的概述

1.1微生物的概念

以微生物处理废水为基础,生物技术不断发展起来。从根本上说生物净化就是氧化分解的过程。和废水生物处理具有很大的不同,废气中的有机物质逐渐从气相到液相,在液相当中进行溶解,浓度差不断给予推动,可以扩散到生物膜当中,这样一来,微生物就会进行捕捉和吸收。在这样的条件下,污染物一旦进入微生物当中,在代谢的过程中,其能源和营养物就会被分解,就会产生代谢物,一部分就会融入到液相当中,剩下的一部分就会成为细胞物质,剩下的最后一部分就会放到空气当中。这样一来,废气中的有机物通过这样的步骤,就会逐渐减少,最后被得到净化。

1.2生物法的工艺特点

针对各种污染物,微生物的适应性都是比较强、比较快的,可以有效的降解和转化代谢底物,和传统的废气处理技术进行有效的比较,生物技术的处理效果更好,投资和运行费用都比较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也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还很容易进行管理。与此同时,通过吸收剂当中的微生物,可以有效的实现废气生物处理吸收剂的再生,并不需要一些具体的专门设备,使工艺流程和工业设备得到有效的简化,使运行操作费用得到有效的降低。

2有机废气处理新技术

2.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针对低温等子体技术,其高能电子、正负离子等可以和硫化氢和硫醇等进行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硫等无机物质,这些典型的废气可以利用电晕等放电形式,对离子体处理恶臭废气进行处理,具体的停留时间越长,实际电压就会变得越高,其脱除的效果就会更加理想。

2.2变压吸附技术

针对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气体组分在不同吸附剂上存在不同的吸附特性,利用这样的差异,因为具体的吸附量会随着压力不断发生变化,压力不断发生变换,气体就会出现分离和提纯等现象。针对比较常用的吸附剂,主要就是硅胶、活性氧化铝等,除此以外,可以对某些组分的选择性吸附,研制出具体的吸附材料,吸附剂自身的性能对于气体吸附分离具有直接的影响。

2.3膜生物反应器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不断开发新材料的研制开发,膜生物技术也在其中不断进行应用。在有机废气处理的过程中开始应用膜技术。针对膜生物反应器,就是将传统的生物废气处理技术结合膜技术,这种方法比较环保,生物降解的主要界面就是膜材料,可以提供出大范围的比表面积,使降解效果不断得到增强,使去除效率不断得到提高。针对我国当前的膜生物反应器,还是处于发展的阶段,膜生物构建和运行成本比较高,因此将其大范围的云心,还是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膜生物反应器的流量比较低,阻力也比较大,自身的水溶性比较差,去除效率也比较低,这样一来,在废气处理过程中应用膜生物技术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4生物过滤床

生物过滤床其中具有吸附性的滤料,这是一种净化装置,在生物膜在挂之前,在过临床中要将缓冲剂等营养因素掺入,在生物滤床当中如果产生具有一定湿度的废气,通过生物活性填料层的时候,针对其中的微生物,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机物进行捕获,在其自身生长的时候使其可以成为碳源。废气通过生物过滤床之后,可以得到有效的净化,在滤料层当中存在的微生物,在实际生化降解的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生长繁殖,这样一来,就会持续进行生物滤池的相关操作。当滤料使用过一年之后,大多都是呈酸性的,需要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和处理污水的生物过滤床进行比较,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处理废气的规程中,在生物过滤床当中,在微生物膜的表面或者内层当中会存在滞留的水,整个滤料床没有得到贯穿,可以将含水生物膜看作是一个具体的单相。在生物过滤床当中,净化废气,这是传质和生化反应的串联,针对其传质方向,主要是由气态污染物向固、液混合相中进行有效的传输,和生化反应速度进行比较,传质速度是比较快的,整个过程的控制步骤就是生化反应。

3结语

生物技术的运行比较简单,而且比较环保,但是仍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有效的改进,需要创新性联合生物反应器,进行有效的设计研究,深入研究降解细菌等方面,促进我国有机废气处理方面的研究更好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廖辉,付志敏,何志明,晏波元。紫外线灯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要点简述[J]。中国照明电器,2015,07:29-31.

[2]陆建海,顾震宇,韦彦斐,滕富华,汪昊其。锅炉热力焚烧技术在有机废气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14,06:71-73+101.

[3]王志良,周大顺,胡志军,李国平,王小平,李建军,陈建秋。属性层次模型(AHM)在有机废气净化技术决策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14,10:90-93+151.

[4]刘美仪。探讨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及前景展望[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6:134.

[5]高宏俊。试析催化燃烧技术在有机废气治理中的运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289.

科技论文 篇五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消防事业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该文就消防科技工作的不断加强,对消防事业发展带来的推动进行概述。

关键词:消防 消防科技工作 消防事业

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新时期,总书记对消防事业的重要批示为消防工作的发展方向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消防工作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我国消防事业快速稳定发展,主要加强消防工作的落实。

1 消防事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2011年共发生火灾12.5万起,其中死亡人数1106人,受伤人数572人,财产的直接损失大约是18.8亿元,与2010的数据相比,火灾发生次数下降了9.6个百分点,死亡人数下降了0.2个百分点,受伤人数下降了0.2个百分点,直接财产损失上升了5.9个百分点。虽然我国近几年的火灾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安全问题,各种矛盾的存在,也给消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我国要加强消防科技工作的发展,以促进消防事业的发展,保障社会安全。

2 消防科技工作的现阶段任务

2.1 提高消防科技工作的管理水平

根据先进的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消防监管的职能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变成公共服务模式。建设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消防监督管理行为规范,颁布公共消防管理制度,为消防工作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2 提高消防科技工作中的防控火灾能力

我国的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加强火灾的防控技术,需要依靠先进的消防科技工作,首先要研究出先进的材料、新设计和新技术。尤其重视对重特大火灾的防控措施,在对历来火灾发生原因统计进行分析,从根源上对火灾发生进行预防,利用科学技术对可能发生火灾的地区进行实时监控,科学安排消防部队的安置位置,合理配置社会的消防资源,降低社会重要场所的火灾风险。

2.3 提高消防科技工作中的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

灭火和应急救援是消防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对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科学高效的灭火措施,根据科学技术研制出具有高抗性灭火救援装备,提高重大火灾发生时的救援能力。在特殊的救援环境下,比如:高温、浓烟、有毒、缺氧等复杂的环境,不仅需要先进的防护设备,还需要消防人员过硬的个人素质,利用科技技术对消防人员的训练也是为提高灭火和救援能力的重要举措。

3 消防科技工作的落实措施

3.1 消防科技工作制度的保障

消防科技工作的进行的基础保障是制度的制定。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各级公安消防部队、部署消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他消防科研机构为主体,大型消防企业、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补充的消防科技力量体系。根据消防科技工作的改革,保证消防科技工作的平稳发展,强化消防科技工作的有力开展。

3.2 防控火灾的技术支持

在消防科技工作的防火灾方面中,要针对城市建筑的各种特点,研究并且制定不同类型的技术措施。比如,在有较多地下工程的城市,重视消防通道的建设;在高层建筑较多的城市中,重视消防供水的措施;在老城区中,可燃建筑密集和石油化工业基地,在具有这种特点的城市,主要注重消防分隔带的设置。针对不同特点的城市,制定适当的消防规划,采取相应的消防监督,提高城市的防控能力。

3.3 消防部队装备的更新

消防事业作为一种高危险职业,需要对消防人员的人员安全做到保障,研制出新的消防部队装备是需要提上日程的措施。从防火、防爆、抗撞击的角度出发,将消防装备致力于保护消防人员安全的角度去设计。在救援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进行的装备也是为救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对消防部队装备的更新,不仅提高了对重点工程的保护工作,保障消防人员的安全,同时也提高了救援的安全性。

4 消防科技工作的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在消防科技工作中是关键性的因素。近几年,我国相关单位十分重视消防科技工作人才的培养工作。从根源出发,贯彻科学发展观,将人才培养树立为首要目标。

4.1 完善人才的引进机制

在消防科技人才的采用方面,不仅可以从社会上招聘,进行再培养,还可以设立高校院校接受的直接选拔方式。运用多途径对人才进行引进,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全面协调消防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消防科技工作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都要完善,定期选派优秀消防科技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保证我国消防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

4.2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在消防科技人员的管理中,对消防科技人才的管理,从传统的身份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优化人才结构,过度到岗位管理。通过对消防的监督性、灭火救援能力评定和专业技术的考核,对专业技术的领导岗位进行评任。提高整体消防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专业技术人员更为专业化,再结合岗位带头人的制度,对骨干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4.3 完善人才培养的奖励机制

根据不同的岗位内容和业绩建立对消防科技人才相应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消防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消防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消防专业人员设立培养和奖励基金,为业绩突出的人员提供进修机会,营造一种积极的竞争环境,同时提高消防科技人员的能力。

5 结语

消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火灾不仅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还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加强消防科技工作的发展,降低重要场所的火灾危险,为消防工作的安全进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制度支持,推动消防事业的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胡记玉。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消防事业[J]。中国消防协会,1994(2):5-8.

[2] 陈文贵。中国消防科技现状与发展[J]。火灾科学,1992,1(1):5-8.

[3] 陈伟明。加强消防科技工作,促进消防事业发展[J]。消防科技与技术,2010,29(1):1-3.

科技论文 篇六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他关于科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更进一步地促进人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既是劳动的结果又促进劳动能力的提高。也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才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才使得人类最终摆脱重复性的,单靠体力的农业劳动而进入了加速发展的、主要依靠脑力的工业劳动。在此基础上,他最终得出了科学技术是强大 的生产力的结论。除此之外,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已经取代劳动时间成为衡量劳动财富的准则,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促进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应用的广泛化,其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经济危机频发、核武器的威胁、饥饿、疾病、贫穷等等。面对如此状况,许多西方学者开始质疑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认为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迅速改变人类生活状况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社会正在发生着全面的危机。科学技术的无限制发展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也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总体中,不仅压抑人性而且会成为意识形态控制的主要形式。有人甚至把社会上一切“恶”根源都归至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坚决拒斥科技这一“魔鬼”。

在科学技术与人的生活日益紧密结合的今天,在世界经济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利用“科学技术”成为当今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文本,发掘探究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合理思想,并结合当代现实谈谈如何利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论述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首先,马克思在他寻找新的世界观的同时,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

他早在 1844 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种工业革命的直接社会后果就是创造了丰富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对此,马克思说“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他强烈的批判封建农奴制对工业文明发展的压抑,明确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是立足于科学和技术的工业社会的生产劳动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进而论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取代了劳动时间成为了衡量现代财富的尺度。他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它们的巨大的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

其次,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除非持续地利用科学技术,否则,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持续将受到威胁,他说“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存在下去”,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在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同时也改变着社会关系,因此,“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主的社会”。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马克思指出在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社会里,人可以更加充分的享受人类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这就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条件大大提高了。马克思历来注重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强调任何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不得脱离对人的重视。科学技术从多方面体现了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产生出了人类可以自由发展的前提,即个人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获得,在马克思看来,才是人的其他所有能力获得的条件。所以马克思说:

“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也即科学技术成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由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持有肯定态度的,是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科学技术的。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进步的脚步由于有了科学技术的参与而更加快了,在现实的历史阶段及将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至关重要。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时候,逐渐认识到了对科学技术的分析是不能脱离其所存在的社会制度的,而是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框架之内。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科学技术的使用是任意的,这种任意性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的异化的问题。在异化的过程中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人的能动性丧失了,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面前、在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而受到了限制,人越来越表现为物的奴隶、工业的附庸。

然而,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并没有停留在对这些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运用辩证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深刻揭示其社会根源。他首先肯定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之所以会发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之所以有科学技术对人的报复,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科学技术究竟是生产性的力量还是破坏性的力量,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利益还是祸害这与科学技术本身无关而是要去揭露它所存在的社会制度,要看操控和使用它的主体“人”。因此,马克思指出,异化活动是短期的历史现象,它的消除同样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生产力,这将有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充足的物质条件,会促使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二、注重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一,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各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可避免地挤在了同一个平台之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间力量的较量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运用及其成果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从国内来说,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无论从国家力量的增强上还是企业的创新、人力资源的强化上来说,科技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国历届领导人都特别注重科技的生产力作用。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都离不开科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又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论断进一步揭示了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下的中国正处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为确保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除了继续注重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更加强调“科教兴国”的战略性地位,我们没有别的途径可走。对于个体来讲,不仅应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头脑,热爱并尊重科学技术。

第二,在大力发展、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服务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给人类带来利益,利用不好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我们要持续注重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并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放在首位,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首先,在加快科技研发的同时,更要配套以思想、社会制度的改革,注重精神文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发展,必须让科学技术朝着人性的、有利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向发展。要讨论与形成一种可以促使科学技术发展有益于人类、有益于自然的新的文化价值观,要使这种价值观既能够反映科学技术本身的特性与发展规律,又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要求。

其次,科学技术不过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能否有效控制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要科学技术有益于人类,还是要其有害于人类,关键还在于“人”这一主体。因而,我们要持续强化“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政府来说,应该从人力资源的调配、政策的导向、经费的偏重等方面引导、监督、管理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让一切科学技术活动都在特定的规范下进行;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要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应该主动去了解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积极参与对科学技术影响的评价,维护自己的监督权,自觉提高监督能力,加强科技伦理修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刘荣军。科学的生产力边界: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探索。2006.

[4]周笑冰。事实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科技论文 篇七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和生活带去了较大的好处,逐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便利了各种社会形势,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科学技术也让社会环境受到了影响,各种科学技术的出现让环境面临着灾难,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去的影响做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以科学技术改善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环境;影响

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给社会生活带去了便利,但同时也给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有义务去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一方面,科学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了交通、通信等等的方式,促进了整个社会向着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兴起也让社会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生态不平衡,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象,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出现,因此,这就需要人类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此来起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创造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驱动力,各个国家也在不断的推进科技创新,以科学技术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进步。在我国也是如此,难以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我国在大力支持发展科学技术,并且也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已经永存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人类也需要利用科技来生存和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等等都有着一定的有利影响。

2、科技发展改善人类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不仅仅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对于整个社会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我国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对一些稀缺资源进行开发,增加了我国的可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多样化,满足我国经济对于资源的利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而科学技术就利用较好的科技去改善生态环境,例如在空气污染方面,相关的部门就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含量;在工业污染较重的地区,也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和污水等等方面,让人类生活在干净的地球环境中。气候的变化、资源的稀缺浪费等等问题的出现都有利用科学技术去进行改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让人类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从科技方面去探索新的资源,改善整个社会的需求所向,实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二、科学技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于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对整个社会起着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对于科学技术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利用虽然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去了有利的影响,但是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人类过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去开采地球环境,导致了生态失衡,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人类自身,在使用科学技术的时候,的确有给人类带去了好处,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开发给社会带去的破坏远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多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使用,科学技术带给整个社会的危害将会大于好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破坏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例如,在农业上使用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的确增加了农产量,让整个社会的人类得以生存,但是从长期上来看,对农产品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科技会让水质、土壤受到影响,而且过于使用农药去杀害害虫的时候也让益虫的生产受到了危害。随着对社会的征服力度增强,对于自身生命的追求欲望也更加强烈,因此,许多的医学院开始利用科学技术研制医药品,以此来保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过于的采用这些技术最终导致了人口加剧增加,人口的增加只会导致人类对社会的需求也将增加,最终就会去对环境采取更加强烈的开采和索取,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的展现出来,全球变暖、动植物灭绝、核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与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有关系。

三、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需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如果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只会导致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环境与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问题,而不是利用科学技术去制造更得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秋洁。科学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必然性及对策思考[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王振军。关于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方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3)

[3]王凤珍,熊岳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环境危机的凸现[J]。齐鲁学刊。2007(03)

科技论文摘要 篇八

摘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而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问题也随之提上日程。

文章探讨了科技人员在科研选题、科技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应用中应承担的科技道德责任,并通过分析科技道德失责的表现及原因,提出了解决科技人员科技道德失责的途径。

推荐访问:摘要 论文 科技 科技论文摘要8篇 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格式范文